暴发型人格障碍孩子的调节
男生,高三,19岁。患者小学时丧母,父亲取了后妻之后,他与继母为点滴小事发生口角而引起情绪不愉快。高中后,这种不和睦关系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有时甚至于十分尖锐。在这种缺乏母爱和家庭温暖的环境下,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倔强,情绪十分不稳定,常因小事而发火。一次竟为自己的一张椅子被同学搬动过,而大吵大闹,打得同学头破血流,受到学校记过处分。过了一阵子,又因自己的棉被被同学弄脏了,他紧握拳头,把同学眼睛打出了血,三天睁不开眼。事后又十分懊悔,马上向老师认错,向同学道歉。学校对他作出了记大过处分。为此,父亲托关系为他转了个学校。谁知没过多久时间,又为一点小事与同学动起武来,结果这次反被同学打伤脸部,此时更加愤愤不平,扬言要报复。事情过后,又恢复了平静,没有像他扬言中那样予以报复。父亲感到自己的孩子可能患有心理病,就送到医院,结果被诊断为暴发型人格障碍。
二、暴发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暴发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一般认为是生理、心理因素和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生理因素。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突增期,生理变化很大。生理上的各种激素分泌较为旺盛,导致心律加快,呼吸加强,神经系统忽强忽弱,情绪变化大,控制力差,为暴发型人格障碍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础。
2.心理因素。从小就形成了特强的自尊心,对自尊心受挫十分敏感、强烈。只要受到刺激,心理防卫机制马上就发挥作用,常按照“刺激——受挫——暴怒或暴力行为”的模式来防卫自己的自尊心。
3.家庭与社会因素。家庭教育对暴发型人格障碍的影响较大。在专制型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青少年常遭打骂,心里受到压抑,常会选择暴怒或暴力来发泄积怨,也可能是模仿的作用,模仿父母的发泄方式,以使内心达到平衡
三、暴发型人格障碍的调节
这种人格障碍与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相比较,容易矫正。但患者要主动配合,要加强自我调节。调节的主要方法:
(1)运用自我暗示法、假想法来调节自己的暴怒情绪和暴力行为。每当情绪和行为即将暴发的瞬间,患者要立刻卷起舌头不讲话,最好闭上眼睛,脑子里默念“忍”字,并迅速离开产生***的现场,去从事别的事情,如看书、写字、做作业,尽管此时书看不进,字写不好,作业也做不好,但能暂缓自己的***暴发。如果一时离不开现场,不妨运用自我暗示法来加以调节和制止。患者要在脑子中迅速默念:“大发雷霆有什么用?花那么多时间生气干什么?不是还有那么多书要去读吗?总不能丢下学习去发脾气吧!发火会使自己失态的,自己平时的涵养到哪里去了!在这么多同学面前自己能发火吗?上一次发火自己已懊悔极了。这次千万不要再发火了,让人家一点也不要紧的,何况他也没有什么讲错。”通过这种自我暗示法的调节,自己就会很快地从怒者的角色转换成紧张学习的角色,紧张的学习可以减弱怒气。此外,也可以运用假想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即将暴发时,自己迅速想到暴怒或暴力后的严重后果,如自己不注意一拳把人家的眼睛打瞎了,或者把对方(引起患者***的人)假想为一个极坏的、蛮不讲理的人,尽量把自己***暴发后的结果想象得严重些,以使自己息怒。
(2)要在间歇期里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在暴发型人格障碍的间歇期里,患者要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用理智的主法来除去易激发自己***的环境刺激。其方法有:
一是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用道德的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是加强法制、规章制度的学习,用纪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三是学会将心比心,用置换角色的方法使自己冷静下来。
四是学会“逆情性思维”,用相反的情感反应形式去思*如在暴怒时,自己就采用“理智”来加以思*在发恨时,自己就采用“爱”来加以思*以此来驱赶不良的***。
五是学会运用“忍”、“制怒”等座右铭以及其他谚语来提醒自己,从而提高自控能力。
六是学会用愉快的情景、体验等来驱赶不愉快的情绪,学会自我排解、自我安慰。
(3)积极自觉地接受挫折教育,学会积极的心理防卫方法。如正确对待自己的挫折,认真分析挫折原因,不盲目采取情绪化行为,而要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心比心、互尊互爱、容忍别人、宽以待人的方式对待自己的挫折。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