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床要比成人的床小一些,但床的长度应满足小儿至少头三年使用。床的高度应是在铺上床垫后与成人的床在一个平面上或稍低一点也可以,以便母亲睡在床上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宝宝,也便于随时随地的进行目光交流。 为了新生儿的安全,小床的周围要有围栏,栏杆的高度应和床的长度成一定的比例,小床愈长围栏的高度愈高。在围栏的两面要有可活动上下拉动的“拉门”,以方便对新生儿的护理。 围栏的“拉门”应坚固,关闭后要绝对安全,以防小儿坠床。围栏的栏杆最好是圆柱形的,小床的各个角也应是圆钝形的,以免碰伤新生儿。两根栏杆之间的宽窄要适当,以防新生儿的头、手、脚卡在栏杆中间发生意外。 新生儿的床要放在朝阳的一面,并与母亲的床相靠近,但不能靠近火炉或暖气片,以免烫伤。为避免蚊虫叮咬,可在小床上用固定的架子挂上蚊帐,切不可直接将蚊帐布搭在小床上,以免蚊帐布坠落后搭在新生儿的面部,而发生意外窒息。 新生儿的床要经常更换位置,可避免新生儿眼睛固定向一个方向看,久之有发生斜视的可能。 相关链接: 新生儿怎么安全过冬? 新妈妈,你会抱小宝宝? 有哪些声音给新生儿安全感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许多父母看到孩子的小手在无目的地抓摸,很担心他们会把脸抓伤,另外,也有些父母不敢为新生儿修剪指甲,于是就给孩子戴上一双手套。 儿科专家认为,戴手套可能对新生儿造成多种伤害。戴手套看上去好象可以保护新生婴儿的皮肤,但从婴儿发育的角度看,这种做法直接束缚了孩子的双手,使手指活动受到限制,不利于触觉发育。 因为,毛巾手套或用其它棉织品做的手套,如里面的线头脱落,很容易缠住孩子的手指,影响手指局部血液循环,如果发现不及时,有可能引起新生儿手指坏死而造成严重后果。 为避免新生儿把脸抓伤,医生建议,如果新生儿的指甲长长,父母可以趁他熟睡时小心仔细地修剪;剪指甲时一定要抓住新生儿的小手,避免孩子因晃动手指而被剪刀碰伤,但指甲不要剪得过短,以免损伤甲床。另外,从新生儿手指发育和安全的角度考虑,专家提醒,父母不宜给新生儿戴手套。 许多父母看到孩子的小手在无目的地抓摸,很担心他们会把脸抓伤,另外,也有些父母不敢为新生儿修剪指甲,于是就给孩子戴上一双手套。 儿科专家认为,戴手套可能对新生儿造成多种伤害。戴手套看上去好象可以保护新生婴儿的皮肤,但从婴儿发育的角度看,这种...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新生宝宝无聊时会做的5个动作 宝贝即使自己感觉很“无聊”,他也不知道这是“无聊”,而大人呢,一方面觉得宝贝就不该无聊,另一方面宝贝也不会主动说“我无聊”,所以宝贝的无聊常常得不到妈咪的及时关注。不过,妈咪可借以下几种典型的行为进行推测。 1、眼神发呆 充满活力的眼神传达了兴趣盎然的心态,发呆疲乏的眼神传达了无所事事的心态。当妈咪发现宝贝的眼神并不是在观察、在思考、在专注有趣地做游戏的时候,而是疲乏地坐在那里、愣愣地站在那里,宝贝可能是感觉无聊了,需要妈咪的关注了。 2、喧闹攻击 无聊的时候不容易找一件有趣的事情做,无聊的宝贝就会用他的不安、喧闹和攻击制造新鲜刺激,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当然他还分辨不清楚自己的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是不文明的,家长要谨防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开端。 3、吮吸啃咬 最初宝贝吮吸啃咬自己的手指和脚丫,与他吮吸啃咬奶瓶和玩具一样,是把自己当成了可以探索的外在物品,这时家长不必过分干预;但是当宝贝的自我意识渐渐成熟,不必再总是借助吮吸啃咬作为探索手段的时候,他还可能出现吮吸啃咬行为,这时便是无聊情绪的伴随行为,家...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新生宝宝最喜欢五颜六色的东西? “月子里的宝宝怕见光!”基于这句“老人言”,新添了宝宝的家庭,总是很细心地把房间弄得暗暗的,生怕把宝宝的眼睛给刺坏了。其实,宝宝才不喜欢过那暗淡无光的日子呢! 适宜光刺激——宝宝身心发展的需要 感知觉是婴儿心理发展中最早出现的,而视觉又是感知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生活在适宜的视觉刺激环境中,将为他们知觉和认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对新生儿而言,离开阴暗的子宫,来到光明绚丽的世界,“光”是相当大的冲击,眼睛将为宝宝提供外界70%~80%的信息,视觉潜在能力发掘得越早,越有利于宝宝智力的发展。 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里,婴儿的视觉系统成熟非常快: 1、3个月时,眼睛的聚焦就已接近成人;6个月,视敏度(视力)相当于成人的20%;2岁时接近成人水平。 2、眼睛的搜索和跟踪能力发展也很快,1个月时,可以以一种平稳的眼动追踪一个移动较慢的物体。6个月时,这种能力就相当发达了。 3、颜色知觉能力发展也很迅速,1~2个月即可对各种颜色加以区分。4~5个月时,已能分辨出属于同一种颜色、但深浅不同的两种色彩了。 在...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不成熟,在过分保暖、患感染性疾病或是在炎热的夏天喂水不足时,均可以引起发烧,而发烧过高时还可引起抽风。 急救措施 1.当新生儿体温在38℃以下时,一般不需处理。当在38-39℃之间时,可将孩子襁褓打开,暴露在室中,通过皮肤散热降温,或枕冷水袋降温。 2.对39℃以上高热的小儿,可用75%的酒精加一半水,用纱布蘸着擦颈部、腋下、大腿根部及四肢等处,方可退烧。 注意事项 1.对新生儿发热处理时,严禁吃小儿退热片、阿司匹林和APC等退热药品。临床上经常发现服退热药而引起新生儿青紫、贫血及便血、吐血、肚脐出血甚至脑内出血的现象,有的因不能及时抢救而死亡。 2.在降温时必须注意,一旦体温下降就应去除降温措施,防止矫枉过正。 3.在炎热的夏天,常因喝水太少引起发热,除以上处理外,每隔2小时给孩子喂5-10毫升白开水或白糖水,一般24小时内就可退热。 4.对新生儿高热,除采用物理降温外,还必须找出高热的原因,然后根据原因进行治疗。 5.高烧后的新生儿易发生便秘,可用肥皂条沾水塞入肛门即可,不要给孩子服泻药。新生儿高热...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邻居张奶奶喜得孙子,高兴得合不拢嘴。可正当亲朋好友喜庆宝宝三天之际,宝宝突发高热,烧至40℃,精神很差,立即抱到医院。经检查,被诊断是“新生儿一过性热”。喂些凉开水,两个小时后宝宝热退了。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不恒定,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有的新生儿出生后3~4天,突然发热,可达38.5℃~40℃或更高,但一般情况良好,有时仅表现为有些衰弱或烦躁不安。 这种暂时性发热现象,称为“新生儿一过性热”或“新生儿脱水热”。这是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水分容易蒸发;或食物中水分过少;也可因生活环境突然改变,如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引起婴儿失水而致热。 对新生儿一过性热,不需作特殊处理,在正常的喂养与妥善的护理下,一般很快就会消退;如果体温过高,可以多喂些液体,每隔2~3小时喂10~15毫升葡萄糖水或盐开水,数小时体温可正常,一般不超过1天。为了保持新生儿的正常体温,室内的温度应保持在19℃~22℃,同时不要给新生儿穿得太多,被褥不要盖得太厚。如果发现高温持续不退,应考虑发生感染性的可能,必须及时作进一步处理。 新生儿高...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邻居张奶奶喜得孙子,高兴得合不拢嘴。可正当亲朋好友喜庆宝宝三天之际,宝宝突发高热,烧至40℃,精神很差,立即抱到医院。经检查,被诊断是“新生儿一过性热”。喂些凉开水,两个小时后宝宝热退了。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不恒定,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有的新生儿出生后3~4天,突然发热,可达38.5℃~40℃或更高,但一般情况良好,有时仅表现为有些衰弱或烦躁不安。 这种暂时性发热现象,称为“新生儿一过性热”或“新生儿脱水热”。这是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水分容易蒸发;或食物中水分过少;也可因生活环境突然改变,如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引起婴儿失水而致热。 对新生儿一过性热,不需作特殊处理,在正常的喂养与妥善的护理下,一般很快就会消退;如果体温过高,可以多喂些液体,每隔2~3小时喂10~15毫升葡萄糖水或盐开水,数小时体温可正常,一般不超过1天。为了保持新生儿的正常体温,室内的温度应保持在19℃~22℃,同时不要给新生儿穿得太多,被褥不要盖得太厚。如果发现高温持续不退,应考虑发生感染性的可能,必须及时作进一步处理。 新生儿高...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鹅口疮是新生儿时期经常见到的疾病,尤其是出生一周以后的早产儿。俗称“白口糊”,中医叫“雪口症”。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是属于真菌的一种,也称霉菌。一般认为是由于新生儿免疫机能低下,如虚弱,营养不良,腹泻,或因感染而长期应用各种抗生素或激素如强的松等所造成的。 有了鹅口疮的宝宝常表现为宝宝嘴巴里有很多像奶斑一样的东西粘在口腔壁上,与新生儿吃奶留下的奶很难区别。如果用棉签能擦掉则为奶斑,擦不掉则为鹅口疮了。到医院里请医生把这些白色的物质取下来做真菌直接涂片检查,还可以看到菌丝和成群芽孢呢。 如果不及时治疗,斑点状霉菌会越长越多,可融合成片或连在一起,且厚度增加。不严重时新生儿无特殊不适,随着病情加重,新生儿可表现出烦躁不安,进食减少,且因进食时疼痛而拒食。严重的可扩散到咽喉,引起吞咽困难;若扩散到气管可引起霉菌性肠炎和霉菌性肺炎,甚至全身性念珠菌感染。 那么怎样预防和如何治疗鹅口疮呢? 先看看这些引起鹅口疮的念珠菌是怎么来的吧。这些肉眼看不见的霉菌主要来自产妇阴道、带菌的医护人员以及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奶瓶和尿布。宝宝的皮肤或口腔粘膜接触到这些被霉菌污染...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新生儿 新生儿口腔内长出象奶块一样的东西是什么? 正常新生儿口腔粘膜呈现红润透亮的健康颜色,平滑可爱。可是有些新生儿口腔粘膜会长出一些象奶块一样的东西,像是一些积存在粘膜上的稀粥残渣,不易擦掉,厉害时连成一片状,布满于口腔两侧、舌面、上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鹅口疮”了。 引起鹅口疮的病菌是霉菌。致病的重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新生儿的口腔粘膜娇嫩,抵抗力弱,如稍有擦损,就容易继发感染;二是使用的餐具被污染,尤其是母亲患有霉菌感染则是主要的传染源。 新生儿鹅口疮怎么防治? 新生儿口腔有鹅口疮,可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头活动而转涂到整个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压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 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只要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冲去留在口腔内...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正常新生儿口腔粘膜呈现红润透亮的健康颜色,平滑可爱。可是有些新生儿口腔粘膜会长出一些象奶块一样的东西,像是一些积存在粘膜上的稀粥残渣,不易擦掉,厉害时连成一片状,布满于口腔两侧、舌面、上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鹅口疮”了。 引起鹅口疮的病菌是霉菌。致病的重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新生儿的口腔粘膜娇嫩,抵抗力弱,如稍有擦损,就容易继发感染;二是使用的餐具被污染,尤其是母亲患有霉菌感染则是主要的传染源。新生儿鹅口疮怎么防治? 新生儿鹅口疮的治疗 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以及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的孩子,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孩子,以及奶头、食具不卫生,使霉菌侵入口腔黏膜。这些孩子机体抵抗力普遍较差,如果口腔护理不当,白色念珠菌容易入侵并大量繁衍。两侧颊黏膜、舌、面、牙龈以及上颚等处可见白色点状或片状膜样物,不易拭去,强行去除,其下方可见不出血的红色创面。严重的鹅口疮患儿,口腔内犹如白色雪花层层叠叠,壅塞咽喉,影响呼吸,患儿烦躁不安、拒食。 局部用药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全身用药症...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