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由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症
维生素K缺乏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孕母维生素K通过胎盘量较少,胎儿肝内储存量低;
2、新生儿出生时肠道无细菌,维生素K的合成少;
3、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仅为15微克/升(牛乳为60微克/升);因而母乳喂养的初生儿多见;
4、婴儿有先天性肝胆疾病或慢性腹泻者,影响肠粘膜对维生素K的吸收;
5、母亲在孕期曾使用抑制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
维生素K不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但这些凝血因子的前体蛋白的谷氨酸残基必须在肝细胞微粒体内羧化成γ-羧基谷氨酸,以螯合更多的Ca2+,然后才具有凝血活性,这一过程必须由维生素K参与。因此多数患儿在经维生素K治疗后,其凝血机制得以迅速改善;但早产儿由于肝脏不成熟、上述凝血因子前体蛋白合成亦不足,故维生素K疗效不佳。
二、临床表现
本病可分为以下三型——
1、早发型:生后24小时内发病,常见于孕母使用干扰维生素代谢的药物,如抗凝药(双香豆素)、抗惊厥药(苯妥因钠、苯巴比妥)、抗结核药(利福平)等。可有头颅血肿,颅内、胸腔内或腹腔内出血。
第一页12下一页最后一页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